近年來,我國生態環境建設正借傳感器和大數據技術走向精細化、智能化。在我國,隨著傳感器的廣泛使用,使檢測者有能力采集甚至于低成本采集數據,數據量的大大增加,將讓人們在各類情況下都能迅速做出更加準確的決策和應對措施。
不少地方生態環境部門應用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新技術,探索環境治理模式,創新環境監管手段,實行精細管理、精準治污。
比如,對嚴重的空氣污染開始探索建立大氣污染熱點網格監管方法和制度,利用##遙感和大數據分析技術,篩選大氣污染"熱點網格"輔助執法檢查,以提升環境監管的精準性。
通過將城市及周邊地劃分為網格,綜合##遙感、地面空氣質量監測、氣象、大氣污染源等數據分析,利用大數據反演技術得出各個網格的有害氣體濃度,并結合各地的大氣污染源分布情況,篩選出濃度*高、污染排放*重的網格作為大氣污染熱點網格,以此提高大氣污染防治的科學化和精準化水平。
目前,大氣污染熱點網格監管系統采用的空氣自動監測微型站,采用的是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技術。通過在氣象監測站點內安裝PM2.5、PM10、SO2、NO2、CO、O3等多種空氣質量傳感器,來實現對大氣微環境的綜合、實時監測。
大氣環境監測模組(ZE12A-O3/SO2/NO2/CO)
網格化監測系統,現已成為大氣環境質量控制的利器之一。
據相關報道,截止2020年,江蘇省將投入47億用于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建設,其中省級投入22億,地方投入25億。除此之外,為維護所建設儀器設備,每年還將投入6.59億用于系統運行維護。
2020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決戰決勝之年,多地紛紛表示必須高質量完成空氣質量目標,傳感器和大數據技術的加入,對精準的大氣污染監測及治理有著十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。